少有水果能化痰! 湿毒重的一个月: 这个正气果, 湿气重的人也能吃
夏天,是当之无愧的水果季。
当你想吃甘甜可口的鲜甜荔枝时,不用像《长安的荔枝》那般亲赴闷热潮湿的岭南,也不用担心长途跋涉运回来后,“一日色变,两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。
打开手机下个订单,半小时送到家门口,足不出户你也能享受贵妃般的待遇。
不过浅尝辄止的道理你一定要懂!
正所谓“一啖荔枝三把火”。荔枝虽温阳补气,但吃多了容易上火。尤其是阴虚火旺人群,容易出现牙龈肿痛、口腔溃疡、咽喉发炎等问题。
的确,夏天没胃口,就想吃点酸甜开胃的水果。但是bug属实太多了!
因为多数水果都太容易生湿了:寒凉的伤脾阳,性温的滋腻助湿,还容易上火。
尤其现在还在梅雨天,雨水多,湿气更重,因此脾虚痰湿重的人更要忌惮水果,以免加重体内的痰湿。
那么脾胃不好,湿气也重的盆友,是不是彻底与水果无缘了?
非也非也!有一种水果,少有能化痰、行气,而且不寒凉、不上火、不生湿。
这个宝藏水果就是——黄皮!是不是很心动?
我们讲“百步之内,必有解药”。黄皮跟荔枝同为岭南的老乡,但黄皮能下火,还能解热毒,尤其解荔枝这类容易上火的水果热性。
《广志》说:“食荔枝太多,以黄皮解之。”
黄皮性味温和,还能解暑下火,吃荔枝时配几颗黄皮,可以避免上火。
所以,黄皮是一枚不折不扣的“消暑果”,酸甘化阴、生津解渴。
黄皮可不只能解水果的热性,还能清解暑天积攒的火气。
在炎热天气下,如果感觉头晕脑胀、烦躁不安、口渴,这时嚼几颗黄皮果,生津止渴,可以解暑下火,预防中暑。
在炎热天气下,如果觉得口渴或者头脑闷热不适时,嚼几颗黄皮,不仅生津止渴,还可预防中暑。
正式认识一下黄皮——
其性味辛、甘、酸、温,入肺、胃经。
有行气,消食,化痰之功。
潮湿闷热的梅雨天,脾虚湿重的人,其实是不推荐吃太多水果的,但是黄皮例外。
因为黄皮算得上岭南“最正气”的水果。
首先,黄皮能理气健脾,称得上“果中陈皮”
民间有句话:“饥食荔枝,饱食黄皮”。
天气潮湿,湿邪就容易困阻脾胃,而脾胃不好的人无力运化食物,就会很容易腹胀。上火也有一种原因,是积食日久化热。
而黄皮主打一个行气力,可以健脾胃、助消化,疏通中焦气滞,再加上酸甜开胃,缓解积食、消化不良、腹胀。
是不是很熟悉,陈皮也有行气力。而且黄皮独特的药香和陈皮也很像。
而且,黄皮能化痰,也是靠其理气的能力。
中医认为“善治痰者,不治痰而治气”,“治痰先治气,气顺痰自消”。
黄皮可以调畅人体气机。疏通中焦的气滞淤堵,恢复脾胃运化吸收的能力。
气行则水行,气降则痰降!有气的推动,水要动起来才是活水,才不会变成痰湿死水。
这与陈皮燥而化痰的特性不谋而合。
黄皮不仅能化无形之痰,也可以化有形之痰。
如果是痰咳哮喘,可以用黄皮来化痰平喘。其酸可以收敛肺气,缓解痰多、咳嗽的问题。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中就记载了一个食疗方:黄皮果,用食盐腌后,用时取五钱,酌加开水炖服,治疗痰咳哮喘。
黄皮和盐是一对可盐可甜的CP。中医认为,咸酸化辛,辛味是发散的,能宣散肺气、止咳平喘。夏天出汗多,适量摄入咸味可以补充津液,黄皮的行气力也能促进水液流通。
所以黄皮是无论寒湿或湿热都可以吃的,加点盐做成老盐黄皮饮,咸酸化辛,中和酸涩味道,补充津液,解暑又开胃。
为什么要连皮带核呢?
因为黄皮的宝藏之处,便在于其皮、核、叶都有妙用。
黄皮最好吃新鲜的,洗干净后,连皮带肉和汁水嚼碎吞下,味道虽苦,但可以除痰浊、理气,降火效果尤佳。
黄皮核亦如此,是入肝经的,果核多能行气散结止痛,若有食滞胃痛、或是女性痛经、生气胀痛,可以用黄皮核煮水喝缓解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脾胃虚寒的人群要慎食,因为黄皮的皮和核是偏寒凉的。
还有黄皮树叶,性平,味辛苦,可解表散热、止咳化痰。
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用黄皮树叶,同时治好了50个人咳嗽:这些人多是青壮年,因抗洪露宿,三天后感冒。症状多是微恶风寒,微发热,头身重痛,疲倦乏力,院闷,咳嗽,痰白或黄而稠,咽喉不利,舌苔白厚而腻,脉浮滑。
这是外感兼湿引起的咳嗽,由于当地气候多湿,本有湿浊内郁,加上外受风寒,邪束肺络,发为咳嗽。
他就用疏风散寒、祛痰除湿的思路:鹅不食草2500g,黄皮树叶2500g,凤尾草1000g,积雪草2500g,车前草2500g,苏叶500g,马勃30g。
黄皮叶与鹅不食草、苏叶都是辛温的,起到有疏风散寒解表、行气燥湿化痰之功。
岭南地区的人还会用艾草、辣子叶、黄皮叶和五指风一起煮水洗澡,用以祛湿邪、排毒解痒。
暑天湿气重、没胃口、心烦乏力、消瘦、容易上火、咽干口燥等阴虚火旺的人,还可以用黄皮、黄皮叶搭配水鸭煮汤。
这道汤有清暑热、清湿毒、开胃消食、滋阴养血之功。
而且鸭子是暑天的清补佳品,而黄皮的温性刚好可以平衡其甘凉,有清暑热湿毒、开胃消食、健脾益气、滋阴养血之功。
所以,很多人问我水果到底能不能吃,该怎么吃?
我一直说的都是,少吃、适量吃,根据体质吃,找对方法吃,不要多吃或者当饭吃,凡事过犹不及。
因为中医的奥妙之处在于,任何食物都有其功效,也有其偏性,但总能在自然界找到平衡它的解药。